2004年5月1日,郑州市邙山区正式更名为惠济区。而许多人也许都不知道,“惠济”这个名字,却与一座古桥有关。
这就是惠济古桥
公元6-10世纪,隋唐王朝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南北交流,开凿大运河通济渠,形成贯通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漕运通道。
据文献和考古发掘证实,通济渠东段北起郑州境内黄河南岸,引黄河水南下,流经惠济桥村、堤湾村后折而东去,经索须河注入淮水。
历史上的通济渠也称惠济河,河上修筑石桥,并以水得名,取名“惠济桥”。
惠济桥为三孔拱桥,宽5米,东西长约40米,惠济桥曾是荥泽八景之一。因此处曾是水运和陆运交汇枢纽而繁荣一时。
乾隆十一年《荥泽县志》中咏有惠济桥的诗句:野店山桥送马蹄,白沙青石洗无泥。泊船秋夜经春草,明日看云还杖藜。
桥四周垂柳依依,桥面上两道深深的车辙向前延伸,仿佛诉说着它过往的繁荣景象。
惠济桥位于郑州市北四环外的惠济桥村
2013年以来,郑州市惠济区对惠济桥周边最影响整体环境风貌的多处民居和厂房进行了拆迁。投资近千万元对惠济桥文物本体进行修缮,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实施污水管网、水网迁移和碑廊碑亭建设等,改变了惠济桥之前局部坍塌、桥面杂草丛生的面貌,有效防止人为因素对该区域地上、地下遗存的影响。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惠济桥遗址,就是经过修缮而来的。
图为从桥头的“风雨楼”拱门中望古桥
惠济古桥石板上的石孔
桥头的小石狮
桥的周围建设了游园,入口处有“中国大运河”的石碑,沿石碑广场前行50米就看到两个桥楼,桥楼中间即为惠济桥。
惠济古桥广场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聚集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