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王占奎 雷兴山
周原新一轮的考古工作,基于对都邑性聚落的理解,在全面调查,重点区域钻探的基础上,一方面选定凤雏建筑群为中心的贺家北区域持续开展工作,管窥整个遗址的聚落结构;另一方面以厘清池渠类“框架性遗迹”为目标,宏观把握周原的聚落结构和功能分区。
遵循这一思路,本轮工作取得了重要发现和收获:三号建筑基址的发现丰富了凤雏建筑群的内涵,明确的层位关系,为解决1976年发掘的甲组建筑的年代、性质等关键问题提供了地层参考。院内的立石、铺石遗存是以往西周遗址中未曾发现的特殊遗迹,可能是西周时期的“社”,对于其用途和性质的解读也有助于对整个凤雏建筑群和贺家北区域性质的深入讨论。殷遗民属性的“居址—墓葬区”有助于思考周原遗址的族属分布与居葬形态。周原遗址水网系统的发现与确认,进一步强化了以往所发现的诸多重要遗迹之间的有机联系,加深了对周原遗址聚落扩张过程与水源关系的认识,为旨在探寻聚落结构的田野作业提供了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途径。
迄今规模最大的西周单体建筑基址、具有殷移民特色的普通“居址-墓葬区”、随葬有精美马车的车马坑,以及发达的水网系统,这一系列的精彩发现,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这一西周都邑性聚落人群构成和社会结构的新认识。
立石、铺石遗迹正射影像图(左北右南)
凤雏三号基址全景(上北下南)
M11墓葬形制照(自北向南摄)
部分铜器组合
周原遗址池渠遗存平面分布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