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峰乡观前村:围绕“三点”做工作,文明实践“接地气”

尖峰乡观前村充分整合幸福之家、农家书屋、党群服务站、退役军人服务站资源,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文化教育、健身娱乐等多种为民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围绕群众需求点、兴趣点、激励点,努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文明实践“接地气”,让群众能接受、爱参与。

一、立足群众需求点。观前村创立“村民夜谈会”制度,观前村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何水波定期在休闲广场、杂货店等村民夜间聚集地召开展夜谈会,通过话家常的形式了解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存在的需求列成清单,实行销号式管理,做到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农户春耕缺人手,田间地头来帮忙;老人身体不舒服,贴心陪护送医院;村民娱乐形式少,露天电影播不停……“现在只要我们有需求,夜谈会上说下就有人管,日子过得比以前舒心多了。”

二、结合群众兴趣点。观前村摒弃原有充斥着艰涩话语,枯燥无味的会议式宣讲,结合农村群众喜欢扎堆闲聊的特点,通过“田坎会”“庭院会”“戏台会”等接地气的形式,把“普通话”翻译成“地方话”,把“书面语”转化为“聊家常”,让理论宣讲变得“鲜活”。群众听得懂、听得清、听得进,党的理论才能入脑入心。在宣讲苏区振兴十周年取得的成就时,宣讲员采用拉家常式宣讲,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再“借题发挥”,既把惠民举措讲清楚,更让党的关怀入人心。在近一个小时的宣讲过程中,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十年来自己家发生的变化,憧憬着下一个十年的美好生活。

三、聚焦群众激励点。观前村完善文明积分兑换制和优秀志愿者优先待遇制,村民凭着文明积分既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兑换纸巾、牛奶等生活物资,又可被优先推荐参评道德红榜、文明家庭、最美莲乡人等各类道德模范和好人评选。以物质精神双激励激发群众正能量,让正能量由“单向付出”变成“正向循环”。激励机制的完善,有效激发了村民支持、赞许、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能动性,村里的志愿者从开始的7个人变成如今的50余人,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生动局面。

(作者:尖峰乡人民政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