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他们的小小世界(图) 特殊教育让听障儿童学会听说 帮助自闭症孩子成长

“我想让这些孩子开口说话。”在南昌市玉屏东大街,有一所2008年成立的特殊教育服务中心。校长余亚敏如是说。

这里的教室有特殊的命名方式:感统室、单训室、言语矫治室……该教育中心有20余名老师,他们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孩子,孩子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9月13日上午10时,因为学生错峰入学,该教育中心的教室大多空着,只有几名特教教师和几个孩子在一对一开展教学。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在这里,玩具、玩偶随处可见,它们对于孩子来说,是感受世界的工具;而教他们玩耍的老师,则是他们触碰世界的领路人。

康复游戏训练

特教老师在为孩子们上课

特教老师在与孩子交流

●全校约一半的孩子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

“来这里的孩子,有的患有听障、有的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还有的患有智力障碍……”余亚敏22岁就开始从事特殊儿童教育,至今已有21年的特殊教育经验。她毕业于一所师范学院,原本计划成为一名普通学校的教师,但大学期间看过的一篇报道改变了她的职业轨迹。

“我们学校现在有110余名‘儿童’,其中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最多,大概有50人。”余亚敏向记者介绍,来这里进行干预治疗年龄最大的有23岁,最小的只有1岁多。这名年龄最大的23岁“男孩”患有智力、听力等多重障碍,其智力相当于7岁孩子。“他连10以内的加减法都无法计算,却能够做到独立买高铁票出行。”余亚敏骄傲地说。

学校里许多孩子都患有多重障碍,无法和正常人一样交流,智力也与年龄不符,因此通常要从最基本的吃喝拉撒教起。余亚敏认为,与提高智力相比,让孩子拥有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

说到家长最担心的问题,除了孩子自身的状况,还有康复训练的学费。实际上,政府在特殊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今年8月3日,江西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等七部门出台的《江西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方案》,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每年7000元以上。

●恢复听能是听障儿童回归社会生活的第一步

特教教师闵国兰主要负责听障儿童的教学。

最近,学校来了一名2岁8个月的听障儿童超超。今年6月,父母发现他有听力障碍。闵国兰告诉记者,超超的听力损失已经达到了极重度,除了鞭炮声和飞机起飞时的声音能听见,日常的声音他已经无法听到了。

“像超超这种患有听力障碍的孩子都要植入人工耳蜗,才能接受康复训练。”闵国兰称。超超刚送来的时候,他妈妈还没有办法接受孩子的情况,因此除了对孩子进行训练,闵国兰还要安慰家长。好在经过两个月的训练,超超就已经有了“仿说”的意识,能够听懂简单的指令。

对于听障儿童来说,恢复听能是第一步,听能恢复后还要学习认知、语言、言语和沟通。“因为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不同,我们的课程安排也会有所差异。此外,家长的认知能力和亲子配合度对于孩子的恢复也十分重要。”闵国兰说,完成了这些训练的儿童,除了能够被人看出来戴着人工耳蜗,其他方面与正常儿童没有区别。

●“孩子一点一滴进步都让我感到幸福”

在很多人眼中,自闭症儿童是自己不愿意和他人沟通,其实不然。

“自闭症现在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障碍。”夏秋梅是专门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治疗的教师。孤独症谱系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患有自闭症的儿童经常会进行一些无意义的活动,比如把所有积木一块一块地摆成一列,摆完后就收起来,收完后再次进行排列活动,一直重复进行。

小余被送来的时候已经4岁了,他从小在乡下由奶奶照顾,所以他“不爱说话”这一点起初并没有引起父母的太多关注。直到他4岁时语言能力仍是极差,平常表现与同龄人差距也较大,才引起家长的注意。

“大多数家庭对于自闭症的了解少之又少。”夏秋梅告诉记者,小余刚来的时候完全不讲话,经过一年的干预训练后,现在已经具备给事物命名的能力,认知能力也正在恢复。

对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尽快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许多在这里上课的孩子同时也在普通幼儿园上学,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能脱离和普通孩子交流的环境。”夏秋梅很理解家长的想法。而在科学干预过程中,她也会遇到很长时间都没有太大进步的孩子,这时家长也会反过来安慰她:“没关系的,我知道很难,慢慢来吧。”

“你看这个孩子,很可爱吧?”在采访时,夏秋梅总会给记者展示孩子们的照片。“现在我不但能天天和小孩接触,还能够为他们服务,能以我的能力去帮助他们,真的很幸福。”对她来说,家长的认可、孩子一点一滴成长都会让她开心不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