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留下三大宝

孙 博

百岁父亲驾鹤西去好几个月了,但我仍沉浸在难以名状的悲痛中,唯有梦中空吟《思父》诗:“醉风醉雨醉思亲,难孝高堂欲断魂。可叹乡愁谁解意,几回梦赋杏花村。”

其实,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无论是谁,朝向一抔黄土是难以更改的归宿,所谓“向死而生”正是一种认清生命本质的生存哲学。无论人类科学文明多么进步,都要受这个自然规律所支配。况且,家父圆满实现了年轻时代的百岁梦,打破了家族寿命纪录,这也是我们后辈引以为荣的。

静心思忖,父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万贯家产,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大学毕业后一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经过他多年潜移默化的熏陶,传授给我三大宝:坚持锻炼身体、有效管理时间、乐观面对困难。

由于父亲是马拉松运动员,我从小就跟着他跑步,有时三五公里,最多跑过十公里,还拿过不少奖呢。中学时,在校运会上,我包揽了初中组400米、800米、1500米的冠军,一时名声大噪。父亲认为我有长跑天赋,想对我进行系统训练,说我往后可以跑马拉松,甚至可当专业运动员。一向温顺的母亲得知后,马上举双手反对,因为训练马拉松运动员需要很多营养补充,而当时家里能吃饱就不错了,根本没有钱满足这个需要。而且,那时哥哥、姐姐刚从外地返城,正是要用钱的时候。最终,父亲只好放弃了培养我当马拉松运动员的念头——好长一段时间,他都板着脸。

但是,因自幼父亲给我灌输了“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我一直喜欢各类体育运动,且从未间断。直到现在,我喜欢的运动项目,除田径外,还有足球、篮球、羽毛球等。1990年底移居加拿大,我又逐步爱上拳击、溜冰、滑雪等项目。

父亲还是个乒乓球高手,我身高刚过球桌时,他就手把手地教我打乒乓球。由于加拿大冬季漫长,需要更多室内运动,16年前我们装修地下室,我毫不犹豫地安置了乒乓球桌,并且教两个儿子打球。迄今,乒乓球仍是我们一家四口的传统活动。在我的熏陶下,两个孩子也成了运动发烧友,玩遍了绝大部分体育项目,身强体壮。

虽然,我当年未如父亲所愿──成为马拉松运动员——但上海的小侄子,已坚持数年训练,参加了多次国际马拉松比赛,且成绩优良。我的小儿子在疫情期间自我训练,跑完了人生的第一个半程马拉松,他说要向爷爷学习,要做“超人”。父亲当时得知马拉松基因隔代有传人,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人类越来越讲究“时间管理”,时间管理还成为一门学问。其实,早在我识字时,就看到父亲的书桌上有一张“作息表”——以小时为单位,具体安排起床、跑步、三餐、工作、看报、读书、睡觉等时段。由于他有严格的作息,我们家的午餐、晚餐的误差都不会超过五分钟,所以全家人的胃都保养得很好。父亲还不止一次与我说,一生只要把“作息表”订好,就会过得充实,把时间用在刀刃上,才有希望成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记得上小学三四年级时,我就依样画葫芦,制订出了人生第一份“作息表”,父亲还亲自帮我修改,并且提醒我,每年至少要调整一次。直到现在,我每年元旦都会修订“作息表”,并且非要打印出来,放在书桌旁,亲眼看到,心里才踏实。我的“作息表”依然以小时为单位,在电脑内有专门的文件夹。为了遵守作息,我几乎谢绝应酬,通电话不超过五分钟。时间是靠自己挤出来的,恰如鲁迅先生所说:“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两个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对他们进行“作息表”教育,十分奏效。他们大学毕业后纷纷进入世界顶级公司就职,现在他们的“作息表”均以半小时为单位。大儿子笑着说,还没像时间管理大师埃隆·马斯克那样──以五分钟为单位安排日程。

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就给我留下了乐观的印象。他常常手捧紫砂壶、哼小调,即使遇到天大的事儿,他只要能喝上一杯热茶,什么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了。他嗜酒,但从未醉过,每晚必喝一小杯酒,时常摇头晃脑,一副陶醉自得的样子。

弹指一挥间,我漂洋过海超过半甲子,恰如父亲当年所料,“洋插队”的日子并不好过,五味杂陈。好在凭他老人家给我的三大宝,坦然面对挫折,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