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宫:培养美术人才的“预备学校”

曲振明

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以下简称二宫)建于1952年,如今已有七十年。回顾二宫的历史,可知它曾以开办美术学习班、创作班、研究会而闻名。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二宫培养了3000多名学员,许多学员走入美术院校,由普通工人成为美术教师、职业画家,甚至是蜚声中外的艺术大师。二宫长时间为美术爱好者办学,这在天津乃至全国也是特有的文化现象,为此人们将二宫称为培养美术人才的基地。光阴荏苒,今天我们回溯二宫当年的办学过程,有许多值得探寻的故事。

为工人搭建

美术教育殿堂

二宫所在的河东区,历史上曾是天津的工业区。从清末洋务运动开始,这里集中了一大批工厂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工人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河东除了二宫以外,还兴建了工人新村、工人医院、工人俱乐部等。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中,藏龙卧虎,有许多具有艺术天赋的人才。在那个时代,各个工厂活跃着许多业余美术爱好者,他们在基层画黑板报,编排工厂小报,甚至创作美术作品,但是他们缺乏专业的、系统的教育与培训。

二宫开办美术班始自20世纪50年代,而兴旺时期是70年代。那时专业美术院校没有正常办学,二宫成为人们追求美术事业的殿堂。说到二宫美术班的成功,与二宫文艺科科长杜明岑密不可分。杜明岑是一位画家,其艺术之路伴随着新中国发展而成长。他早年经常去天津美术工作室,得到来自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的教诲,从而重视美术创作,紧随新时代的脚步。1957年他由总工会调到二宫后,长期深入工厂、车间画速写、绘制幻灯片和连环画,深知基层美术爱好者的需求,为此提出业余与专业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此后二宫开办了几十期学习班,如素描班、水彩班、油画班、国画花鸟班、国画山水班、书法班、版画班、彩塑班、剪纸班等。学员在学习班毕业后,还可以进入创作班(后来是研究会)。在创作班学习结束后,学员们还可以当老师。循序渐进,二宫的美术班铺筑了一条美术爱好者的成才之路。

那时在美术班学习是免费的(只要从单位开具一封介绍信),无形之中为美术爱好者敞开了大门。后来由于报考的学员众多,开始设置入学考试。美术班一般利用业余时间开课,学员们白天在工厂上班,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日到二宫学画。比如学员董方印,家住西郊区,工作在东郊区,晚上还要来河东区学画。此外,二宫还吸引了在塘沽、汉沽工作的学员,每次都是坐“塘沽短”“汉沽短”火车前来学习。虽然很辛苦,但这些学员乐此不疲。

由于二宫的办学是持续的,还形成一些父子学员、母女学员。例如何少武是二宫国画研究会的成员,他的儿子何元东、何元立、何元庆均在二宫学画,其中何元东(后改名何东)学有所成,不但考上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调到第一工人文化宫从事群文工作,后又回到天津美术学院工作,现任中国书画报社的社长。又如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沈毅、傅乃琳夫妇均在二宫任教。沈老师英年早逝,女儿沈琛当了一名工人。傅老师让她到二宫学画,为此她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不久考上了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成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回忆从艺经历,沈琛感慨地说:“二宫使我受到启蒙教育和艺术熏陶。”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王明九王冠峰父子、邓光玫邓开圯父子、汪绍孟汪海涛父子、孟之英孟丽文父女等。在那时,“要学画,到二宫”,成为美术爱好者的心之所向。

高层次的师资队伍

开办业余美术学校,师资是关键。为让广大美术爱好者得到高质量的教育,二宫专门聘请了一些知名的画家,并针对不同班次聘请不同的教师。由于国画班学员较多,聘请的教师有孙其峰、萧朗、孙克纲、溥佐、赵松涛、张德育、冯一鸣、赵敏生、郑庆衡、白庚延、陈冬至、贾宝珉、霍春阳等。水彩画、油画班聘请的教师有傅乃琳、邓家驹、张世范、边秉贵、贺建国等。版画班聘请了沈尧伊、孙廷卓、张作良等。民间艺术班聘请了“泥人张”艺人张铭、张镇、胡月景,剪纸艺人伊德元、仉凤皋、倪风等。后来学生较多,从二宫走出去学有成就的画家也被请回来聘为教师,如邓开圯、孙芳、袁文斌、李洪宝、李长有、叶东旭等。一些知名的美术大师,当时的课时费十分低,但他们从未因此而影响教学质量。

美术教学的关键是绘画练习,二宫任课教师十分敬业,无私地、手把手地进行教学,使学员们掌握了正规的绘画技法。许多学员将在二宫学习,比作“私塾化”的基础学习与创作训练,这也是许多学员成才的原因所在。

随着学员水平的提高,二宫还从北京、上海等地请来叶浅予、黄胄、华君武、何海霞、彦涵、周思聪、方增先、齐良芷等国内知名的艺术大师,为学员们授课指导。叶浅予先生先后于1959年、1964年、1979年三次来津讲学。第二次来津时,专门观看了职工创作的草图,当看到反映钢厂生活的《炉前工》、反映自行车厂生活的《革新能手》时,提出国画人物画的创作要反映现实生活,特别对专业及业余的青年画家着重强调了“四写”原则,即摹写、默写、写生、速写。要求大家终生画速写,做到“曲不离口”“笔不离手”。

叶浅予第三次来津讲学,前来听课的学员有150多人。当他走进二宫大教室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叶先生被大家的激情所感动,眼睛有些湿润,他说:“我又回来了,谢谢同志们,谢谢工人们对我的厚爱!这是我第三次来天津讲课,十几年前我也曾站在这里,我与天津建立了深厚友谊。看到大家如此热情,我深为感动,我今天不想过多地讲技法,我想一面讲,一面画,我将为大家画一幅红绸舞!”叶先生凝思片刻,开始动笔,不到一小时,在六平方尺的宣纸上,画出婀娜多姿的少女舞动红绸的画面。这幅画表达了叶老当时的心情,大家再一次给予热烈掌声。最后,叶先生兴致所致,又画了两幅舞蹈人物,还一一解答了大家关于国画技巧的问题。

几十年过去了,许多学员回忆在二宫亲眼目睹艺术大师作画与讲解的场景,仍感慨良多。

以美术展览

激发学员创作

二宫不但工人美术培训办得好,还重视职工的美术创作,举办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美术展览。除每年一届的天津市职工美术展览外,还举办职工国画创作展、职工速写展等,也曾联合外埠举办京津沪美术展、五市书法展、七市版画展、五市漫画展。最初放在二宫大剧场二楼过道大厅,后来专门开辟了展览厅,一次可以展出300多幅作品。这些美术作品既反映了那个时代工人们的工作生活状态,也展现了学员们的美术水平。这些展览推动了工人美术活动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建设。

当时天津市总工会重视美术展览工作,由杜明岑担任美展办公室主任,督办这项工作。那时各大企业工会都设有专职美术宣传干部,皆为二宫美术创作班学员,为搞好美术展览,各基层单位成立了美术创作小组。二宫文艺科的工作特别忙,需要写计划、发通知、下基层、定选题、举办草稿观摩、选拔典型等。美术展览前,还要召开各区县局工会干部会议,介绍美展计划、选题内容以及评选工作内容。在职工美展的推动下,许多老学员积极深入生活,紧跟时代,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在天津职工美展获奖后,还参加全国美展,如天津钢厂邓开圯创作的国画《又一炉好钢》、新港船厂王树明创作的水粉画《谁持彩练当空舞》、杜文翰创作的年画《团结胜利的歌》、塘沽的一批版画等作品,其中一些甚至被中国美术馆珍藏。

除了职工美展,二宫还举办了其他一些画展。如1980年举办的天津十五位老国画家作品展,展示了姜毅然、溥佐、孙其峰、穆仲芹、萧朗、王学仲、孙克纲、梁崎、刘维良、刘止庸、赵松涛、王颂余、任子青、李昆朴、张德育等画家的作品。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之前被压抑多年的花鸟、山水、人物画作品重新面市,受到美术爱好者的欢迎。又如1981年举办的石鲁画展。石鲁是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被画坛誉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家。他以理性和激情、天才和疯狂,谱写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辉煌篇章。这次画展的引荐者是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韩文来。韩教授的陕西朋友张武成,在“文革”期间曾冒着风险,保护了一批石鲁的画作,为画坛留下了一批珍贵的艺术品。这批石鲁画作在二宫展览,对学员的创作有很大启发。画展不仅引起天津美术界的重视,中央美院的许多教授、讲师也慕名而来,甚至还有一批来自外国的留学生也前来观展,在当时可谓画坛的一件盛事。

深入工厂企业

寻找创作源泉

二宫美术班提倡深入实践,进行写生、创作,经常组织师生到工厂企业调查研究,在车间画速写,既宣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也使得学员们在绘画写生与创作上不断进步。

据当年二宫的教师、后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的刘建平回忆,工人出钢的场面让他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心动魄”。他们还到棉纺一厂织布车间,感受到纺织女工的艰辛,力求在作品中表现她们在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中,争创高产的情景。“唐山大地震没过几天,老师就带我们去天津发电厂写生,表现电厂工人冒着生命危险,抗震供电的感人场面,用最快的速度出版宣传画页,鼓舞天津人民抗震救灾的斗志。”

1969年,天津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即天津津水28号渔轮在出海捕鱼作业中行至曹妃甸时,遇到狂风巨浪,被推至礁石上搁浅,船体撞裂进水,逐渐下沉。在这危急时刻,全体16名船员以高度的责任感,不惧死亡威胁,团结一致,忘我抢救国家财产,谱写了一曲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赞歌。为了对英雄事迹进行宣传,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主办了“津水28号渔轮英雄集体事迹展览”。

当时由杜明岑牵头,组织邓开圯、陶家元、杜文瀚等人参加筹备工作,并从天津工艺美院调来了张俊德、何俊岐、王宝光、黄宗瑞,再加上广东美院毕业的雕塑家杨溢、祝相华以及特技木工沈德润等人,一起组成了创作筹备小组。由马国超做撰稿人,杜明岑组织创作,张俊德负责展览总体设计,创作了多幅组画和雕塑群像、布景箱。为了使创作更加真实,创作组决定到海上体验生活。那天主创人员共13人,乘坐海洋捕捞公司提供的渔轮出海体验生活。船上除了海员,大部分人没有出过海,更没有乘坐过仅16米长的渔轮。渔轮起航后,望着海天一色的浩瀚大海,大家诗兴大发,激情澎湃,时而唱歌,时而朗诵。归来后,杜明岑画了一幅油画,表现了三位勇士经历生死搏斗胜利生还的感人情景,杜文瀚、邓开圯、陶家元、冯习忠等人也完成了组画及油画长卷的创作。这些源自生活的画卷,使这次展览获得成功。

为美术界造就

一批艺术人才

二宫美术班的教员多数为天津美术学院的教师,他们将学院的教学方式直接搬到了学习班,这里的石膏像、人物模特、专业教学进度等与美术学院相一致。经过比较正规、专业的美术教育,聆听过美术大师的讲课,学员们的绘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许多学员的职业有了变化。如陶家元先生最初在交通局运输公司工作,他的作品《女电焊工》《过草地》在全国美展获奖,后来调入天津百花出版社成为专业美术编辑。袁文斌最初在天津针织厂工作,他的国画、版画多次获奖,后来成为《支部生活》副社长。邓开圯原在天津钢厂工作,他的国画、水粉画也多次获奖,后来调入天津博物馆,成为一名专业研究员。

还有许多学员经过在二宫的学习,步入专业美术学院。如早期学员李长有在二宫学习结业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继而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成为李可染大师的弟子,毕业后来到天津美术家协会工作。何家英年少时在二宫学习,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后来成为著名工笔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景育民曾在二宫学习,后来考入天津美术学院,成为著名的雕塑家。罗小华求艺之路更充满了传奇色彩,最初她是天津毛条厂开电瓶车的运输工、工厂宣传队的主持人。她不会画画,却突发奇想,要报考二宫美术班,诚之所至,被破例录取。没有想到,她经过刻苦学习,三年后进入天津美术学院学习,之后又考入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为装饰艺术大师庞熏琴的关门弟子,重点研修中国古代装饰艺术,毕业后去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她不仅在故宫接触到大量传统书画珍品,还在启功先生身边得到艺术熏陶。后被故宫博物院公派去了法国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深造,成为法国艺术家委员会会员、巴黎卢浮宫的常客。

回顾二宫开办美术学校,作为当年的教师,天津美术学院的两位资深教授给予中肯的评价。孙其峰说:“二宫是美术学院的第二课堂,二宫是天津美院、中央美院的预备学校。”孙克纲说:“天津有两个学校出美术人才,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前刘子久、陈少梅的湖社画会天津分会;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二宫办的美术班、创作班、研究会。”

据初步统计,在二宫的3000多名学员中,有许多人成为美术人才,其中400多人从事美术工作,300多人成为美术专业院校的教师、专家。当年,许多有志青年在二宫放飞梦想,从这里出发,走向成才之路。

图①“津水28号渔轮英雄集体事迹展览”的部分创作人员

图②邓家驹为学员现场讲解

图③叶浅予在二宫讲学时当场作画

图④杜明岑为学员示范讲解

图⑤梁崎在二宫作画

图⑥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