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典型示范引领,推动各层面以先进带后进、以点带面,在全县形成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改革“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的浓厚氛围,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县民政局、团县委、县妇联在全县开展了移风易俗“五个100”系列群众推荐评议活动,现将移风易俗“好家庭”、孝老爱亲“好媳妇”、婚事新办“好公婆”、不要彩礼“好岳父母”、弘扬新风“好理事长”5类28个候选对象事迹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从即日起到2023年5月10日止。如对候选人有不同意见,请在公示之日起通过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县文明办反映。反映问题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
通信地址:广昌县行政中心文明办922室,电话:0794-3632819,电子邮箱:jxgcwmb@126.com。
一、移风易俗“好家庭”(6人)
1.张春秀(千善乡):她是“失声的天使”,每天默默穿梭于灶台和小超市,用无声的爱撑起了整个家。他是轮椅上的志愿者,主动帮助村民代收寄邮件,代缴医保等。他们自觉倡导移风易俗,喜事新办,无论是儿子升学,还是家庭成员生日,都只是一家人简单的庆祝一下。她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丈夫和年迈的婆婆,婆婆心脏病手术期间,她日夜守护在病床前伺候婆婆,端汤喂饭、翻身换衣、排队取药……病友们夸赞这个女儿真孝顺,婆婆幸福地笑道:“这是我儿媳妇嘞!”村里谁家小孩需要帮忙照看,哪个老人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张春秀都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多年来,她用无言的爱滋养孩子,从小培养他们自立自强、勤劳善良的品格,大儿子李俊以优秀的成绩考入985院校,小儿子李斌成绩优异,多次被学校评为“善心”少年。
2.曹桂珍(驿前镇):她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移风易俗,在母亲生日、儿子生日、侄子定亲结婚时,主动劝说亲友喜事简办,受到村民一致赞扬。她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主动参加拍摄勤俭节约公益宣传片,散发宣传单等, 劝导家人吃饭按需点餐。她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常年身体不好的婆婆,每天变着花样做着营养可口的饭菜,她协助丈夫经营事业,经常工作到深夜12点,靠着辛勤的双手勤劳致富。致富不忘家乡,每年清明、中秋、重阳等节日她都会看望村里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捐款8万元救助村里困难群体,捐款15万元维护公路、水渠、路灯等村基础设施。
3.陈爱友(长桥乡):他们是大千世界里的平凡一户,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宽容,互敬互爱演绎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最舒心的生活。他是邻居眼中的“热心老陈”,邻居们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时候,陈爱友一家人都热心帮助。周围的人都说,有事先找老陈试试呗,老陈搞不定了再说。他们相比“面子”更注重“里子”,前些年夫妻俩过50岁生日,他们没有操办酒席,只一家人简单庆祝,他们自己秉承着大酒席简办,小酒席不办的原则,还积极劝说亲朋好友遏制大操大办,弘扬移风易俗新风尚。
4.余文(水南圩乡):他们家崇尚科学不迷信,移风易俗树新风。他是“新时代”好哥哥,当出生三个月的弟弟检查出背部带有一个肿块时,他破除“烧香拜佛”弟弟就会好的“传统”,极力说服亲友让弟弟去大医院检查并进行手术。尽管手术顺利,可还是影响了弟弟的神经,造成弟弟下肢残疾,行动不便。为更好地照顾弟弟,他放弃在外务工高额的薪资报酬,果断返乡从事教师行业,承担起照顾弟弟上学起居的重担。他每天背着弟弟上学、放学,日复一日,毫无怨言。他常伴弟弟身旁,陪他打针、吃药,促他锻炼、康复等,此外,他还发挥自己特长,乡里有谁家孩子功课需要辅导的,他都会主动帮忙,受到村民一致好评。
5.李羚芳(头陂镇):李羚芳嫁入丈夫家中23年,从来没有红过一次脸,从没斗过一次嘴。她用心照顾身患残疾、轻度老年痴呆症的公公,无微不至,无怨无悔,面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的公公,她安慰道:“什么困难咱都不怕,我会照顾好你。”在她的影响下,孩子都对爷爷很孝顺,经常会陪在老人身旁。李羚芳还是个热心肠,经常帮助街坊邻居解决困难,自从她当选了妇女主任后,村里的妇女们就活跃了起来,妇女们麻将不打了,闲话不说了,矛盾也越来越少了,大家都跟着这个热心的妇女主任跳起了广场舞,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
6.朱述德(城市社区):1986年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母亲体弱多病,他放弃去深圳发展,留在家中,20多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又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在父亲因结肠癌住院期间,他日夜守在父亲身边,端屎端尿、翻身擦背,毫无怨言。去年年底父亲生了一场病,经常大小便失禁,他每天不厌其烦地帮父亲换衣服、擦身体,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父亲身体越来越好,医生都不禁竖起了大拇指,你们用爱心创造了生命奇迹。他不计得失,多次自掏腰包帮助贫困老人。几十年来,不管家庭矛盾还是邻里矛盾,大家都愿意找朱述德调解。说教一百遍不如父母的以身作则,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孩子都尊重长辈、孝顺老人、乐于助人。
二、孝老爱亲“好媳妇”(6人)
1.袁菊兰(塘坊镇):袁菊兰的丈夫在车祸中不幸罹难,留下体弱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女,袁菊兰悲痛欲绝,一边照顾未成年的儿女和刚丧失儿子悲痛欲绝的婆婆,一边忙于外面田里的劳作,生活过得非常艰辛。在好心人的介绍下,袁菊兰带着婆婆和两个未成年的儿女一起改嫁。婚后,丈夫谢维财的女儿突然又患了间歇性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袁菊兰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继女。几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邻里街坊都说“菊兰是我们村里儿媳妇的榜样”。
2.黎桂花(甘竹镇):黎桂花的丈夫罗细秧有个哥哥叫罗开秧,一出生下肢就残疾,行走不便,无法自理。自1982年11月嫁入罗家村起,她就一直帮忙照顾夫兄。每日帮其洗衣服煮饭、清理秽物、打扫卫生,冬天要防止他受冻,夏天要防止他久坐身上溃烂,这些年,她都咬牙坚持了下来,41年如一日毫无怨言。
3.卢芳荣(城市社区):她是远近闻名的好媳妇,婚后主动将乡下的公婆接到县城一起居住,家庭氛围和谐友爱。在丈夫先后意外突发脑血管、白血病和公公确诊结肠癌时,对家人做到不离不弃,在她的细心照顾下,丈夫及公公终于战胜病魔,积极面对生活。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开朗乐观,独立自主,成绩优异,兴趣爱好广泛,深受老师及同学的喜爱。她用二十个春夏秋冬,诠释“孝”和“爱”的传统美德,把“孝”深深刻在自己的心里,抒写着“孝”的朴实无华,传承美德好家风。
4.饶长红(尖峰乡):饶长红的丈夫因在外做事意外受伤,脊椎受创严重,至今瘫痪在床。十余年漫漫长路,数千个日日夜夜。一直照顾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她用内心的坚守兑现婚姻的承诺,用无微不至的照顾诠释着“妻子”二字的内涵,用责任与使命铸就了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用坚持和执着,抒写了人间最美的真情。
5.黄六女(头陂镇):黄六女的婆婆早年因一次意外导致终生残疾,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为此,黄六女放弃东莞的优越工作,主动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尤其是婆婆住院期间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婆婆出院后,她每天为婆婆端汤送饭,端屎端尿,擦洗换洗,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平凡之躯,彰显了为人媳的真情,孕育了平凡中的伟大,谱写了天地间最感人的爱的篇章。
6.章三秀(旴江镇):章三秀的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十余年来,章三秀在家一边悉心照顾老人、抚养孩子,一边挑起生活的重担。婆婆患有帕金森疾病、腿脚不利索、生活半自理。她每天按时按餐给婆婆喂粥喂饭,替婆婆换衣梳洗,背着她上厕所,细心照顾,任劳任怨。由于她的悉心关爱,老人对晚年充满着更多的期望和憧憬。她敬老爱老的事迹在镇里广为流传,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婚事新办“好公婆”(5人)
1.温祝梅(尖峰乡):温祝梅、郭春连夫妇简办儿子儿媳婚事,成了村里“移风易俗”标杆。婚礼当天,婚礼现场没有过多布置,也没有请专业的司仪、摄影师和统一礼服的伴郎、伴娘团,有的只是亲朋好友手机镜头里的精彩瞬间和邻里乡亲们的真诚祝福;没有酒店里十几二十桌的豪华席面,有的只是农村流动酒席的家常便饭。温祝梅、郭春连夫妇给儿子儿媳的结婚仪式虽然简单,但一对新人甜蜜恩爱,家庭和睦,在村民中传为佳话。
2.罗贤义(杨溪乡):罗贤义与妻子黄水英,在对待儿子结婚的事情上,没有要求要多大的排场,践行了婚事新办的原则。2022年9月,积极鼓励儿子儿媳参加县里举办的“不要彩礼要幸福”集体婚礼,传扬文明理念,没有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平时待儿媳如同亲生女儿,处处为她着想,因为儿媳是外地人,夫妻俩尊重儿媳的风俗生活习惯,了解儿媳的喜好,变着法地为儿媳准备可口的饭菜。农闲之余,帮忙儿媳带孩子,带儿媳去县城买衣服、买好吃的,让儿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婆媳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
3.廖火顺(水南圩乡):“我是村干部,先拿自己开刀才有说服力,有利于以后工作开展,家里人的工作我来做。”身为陈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廖火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头落实移风易俗工作要求,坚持做到婚事简办。廖火顺儿子结婚时,亲朋好友们纷纷劝说:“你作为陈庄村的书记,儿子的婚礼一定要办好,不然在村里多没面子呀”。可是,廖火顺却不以为然,反而劝导大家:“移风易俗是新风尚,大操大办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形成不好的社会风气。”最终,在廖火顺的坚持下和孩子们的支持下,婚事一切从简,给陈庄村移风易俗工作带了个好头。现在的陈庄村,村干部带头落实政策“不打折扣”,更多的群众自觉遵守移风易俗政策,村庄有了新面貌。
4.赖梅英(赤水镇):吴龙文、赖梅英的儿子在2022年10月1日国庆结婚,在办酒之前她积极鼓励儿子儿媳办新式文明低碳婚礼,不要大操大办、不要铺张浪费。婚礼那天也只是请了至亲挚友。她一直以“通情达理、爱护晚辈、团结邻里、家庭和睦”的理念持家,整个家操持的条条有序。赖梅英夫妻周一至周五都在赤水上班,周六、周日只要工作上没有特殊情况,她都会带上儿子儿媳喜欢吃的菜去广昌,和儿媳在家一起做饭、整理房间、做家务,闲暇时间便一起出门散步、聊天。家里不管有大小事情都会征求儿媳的意见,共同商议。
5.李文财(千善乡):李文财、黄润莲鼓励他们的儿子参加了县里举办的“不要彩礼要幸福”的集体婚礼,并且作为“零彩礼”典型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黄润莲看到儿媳每日工作比较忙,就主动承担起做家务等事情,并且将家里家外操持得有条不紊。在平时生活中,李文财常跟家人说要勤俭节约,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家里的东西要物尽其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些意识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位家庭成员,让全家人都养成了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不要彩礼“好岳父母”(6人)
1.刘芳松(塘坊镇):“忠孝仁爱显人品,勤俭耕读展家风。”刘芳松廖成秀夫妇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这句话。丈夫刘芳松是一名退休教师,妻子廖成秀是一名家庭妇女,2021年1月,女儿出嫁,夫妻俩不要女婿彩礼,一家人其乐融融,是远近闻名的“好岳父母”,他们打破了农村彩礼攀比之风,让婚姻真正回归美好的本质。他们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不仅严抓学习,还注重思想教育。“我作为一名退休教师,积极响应号召,不要彩礼的举动也得到妻子的支持,女儿的婚事不是买卖,孩子幸福是我们最大的希望。”刘芳松自豪地说。他们毅然摒弃陋习,坚持只举办简朴婚礼,不请吹打游街,为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零彩礼”成为本地乡风文明的领跑者和大家学习的榜样。
2.吴启贵(头陂镇):2022年10月1日,吴启贵夫妇“零彩礼”嫁女儿事迹得到了十里八乡群众的点赞,他们打破了农村彩礼攀比之风,让婚姻真正回归美好的本质。吴启贵说:“在过去,彩礼作为传统婚俗之一,象征着婚姻关系的缔结,但是不少人受讲排场、爱面子等陋俗的影响,相互攀比,导致出现高价彩礼现象,导致了‘一婚穷十年’的现象屡见不鲜。”男方主动给吴启贵彩礼,吴启贵坚决不收,街坊邻里随的份子钱,他也一分没收,夫妻俩决定“零彩礼”出嫁女儿。“虽然婚事简办,但孩子们日子过得很好,我们亲家之间相处得也特别融洽,左邻右舍都夸我们家喜事新办好处多,我和老伴心里也非常高兴。”目前女儿、女婿小两口日子过得幸福又甜蜜,吴启贵幸福地讲述到。
3.李南康(旴江镇):李南康夫妇家有三个女儿都已出嫁,相比于“一动不动”和“万紫千红”的彩礼习俗,李南康夫妇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遏制高价彩礼、倡导移风易俗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三个女儿出嫁时均未收取彩礼。现在二女儿与二女婿在不是入赘的情况下,李南康夫妇一直让二女儿两夫妻住在自己家,这一住就是十来年。在农村这事好多人说他们夫妇“傻”,但作为党员的李南康表示“我不希望女儿嫁过去还要为彩礼还债,只要他们两夫妻把日子过好就行了”。现在三个女婿没有高额彩礼的负担,日子过得和和睦睦,女婿们也没忘记开明的老丈人,逢年过节的大包小包带到老丈人家,平常也不忘带老丈人到处去旅游。
4.刘贺瑞(赤水镇):两个女儿出嫁,他坚决零彩礼,简简单单办婚礼。作为村里书记,他深知高价彩礼给村民带来怎样的“毒害”。10年前,他的大女儿出嫁,两家在定亲谈及礼金时,妻子和众亲戚就建议参考村里其他家庭,按当时的风俗习惯来。他力排众议,坚决不要礼金,也摒弃了当时的各种陈规旧习,简单操办。去年年底,小女儿出嫁,他还是坚持原则,不收取任何礼金,在面对亲戚各种质疑声音时,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说道:“礼金只是一个面子,只要女儿幸福就比什么都好。”在教育子女方面,他身体力行地告诉女儿要尊重长辈,孝顺老人,团结邻里,秉承和发扬“孝”“勤”“实”“和”的四字家风,树立正确的家庭观、价值观、人生观。
5.卢响亮(尖峰乡):他的女儿出嫁时,没要一分彩礼,被大家说成“糊涂书记”。当时男方家长上门商谈彩礼时,卢响亮斩钉截铁地表示,只要女儿婚后过得好,彩礼一分也不要。村里十万二十万的彩礼也听得挺多了,“零彩礼”嫁女却是头一回。男方家长不禁喜出望外,握着卢书记的手说道:“亲家,你放心,小奕要是在我家受一点委屈,我这个赖字倒着写。”她女儿出嫁后,由于没有收受彩礼,丈夫一家对其格外宠爱,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在卢响亮的带动下,东营村村民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现在零彩礼、低彩礼嫁女的事迹不断涌现。
6.吴小玉(长桥乡):2022年1月初,女儿要出嫁时,她就跟家人商量说,能不请的就不要请了,一定控制在10桌以下,家人开始有些不同意,觉得不能丢了面子,彩礼、宴请宾客这些项目是绝对不能少的,但是在吴小玉的劝说下,从计划结婚时摆19桌,彩礼10万,精简到了9桌,彩礼也没有收;对女婿她这样说:“我是嫁女儿,不是卖女儿,你只要对我女儿好,彩礼收不收都无所谓。”女婿向她保证,婚礼一定新办、简办,并谢谢岳母的通情达理,不仅减轻了自己的压力,还给大家做了榜样。嫁女不收彩礼,这在村头村是第一次,知道村民们有议论,吴小玉常说:“彩礼不重要,女儿过得幸福才重要。”
五、弘扬新风“好理事长”(5人)
1.黄阳云(千善乡):他是千善乡上堡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他带头倡导移风易俗,“零彩礼”出嫁女儿。他积极深入村里调研,查阅和借鉴先进经验,制定移风易俗“善行”积分制相关内容,形成“婚事新办、白事简办、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等内容积分规则,目前,全乡通过践行移风易俗获得善行积分的达150余人,千善乡移风易俗典型做法得到江西日报、江西卫视等媒体点赞。他以“黄阳云文明实践工作室”为抓手,将移风易俗阵地搬到家门口,田间地头,深入群众,随时随地开展移风易俗宣讲。2022年,上堡村喜事新办29场,白事简办3场。在黄阳云的宣传影响下,2022年9月,李继明饶九秀夫妇主动报名参加县里举办的“不要彩礼要幸福”移风易俗集体婚礼,他们还作为“零彩礼”典型代表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
2.曾火元(长桥乡):他是长桥乡上凡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他积极制定婚丧嫁娶等事宜规范标准,一切以节俭为原则,新办简办,不能滥办。有了这个规范标准,村民操办红白喜事就有了一个“硬杠杠”,不仅大大减轻了事主的经济负担,还让村民不再为“人情债”苦恼。火车跑得快,还靠车头带,曾火元总能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和在群众中的威望劝说一起又一起事主“大事”变“小事”,2022年上凡村喜事新办32场,白事简办8场。几年下来,村民逐渐转变观念,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大力支持,村民办红白事比排场的少了,简办、不办的越来越多。
3.符义春(头陂镇):他是头陂镇西港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他从自身、自家、以及亲朋好友做起,带头执行推动移风易俗规定落实落地。他积极履职尽责,以家风带乡风,以乡风促民风,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俗。村里哪家要做喜事或白事时,他都积极上门宣传移风易俗新规定,乡亲们遇到不懂的事项,他也会主动上户宣传,并积极帮助村民办理有关手续。他还时常组织村里的学生、青年学习移风易俗相关内容,在他的影响下,许多青年都自愿加入到移风易俗的宣传工作中。
4.唐廷印(塘坊镇):他是塘坊镇村里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他以身作则,70岁生日时主动简办宴席,与家人简单庆祝。他带头成立唐氏宗祠红白理事会,经过大家的共同商议,广泛采纳各方意见,科学制定了唐氏红白理事会条约,并与道德“红黑榜”巧妙结合,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润化人心。他定期组织专题学习,围绕“红白理事会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主题,强化理事会成员责任担当。他利用空闲时间深入群众家中,分享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事迹,引领文明新风进万家。在他的努力下,村里村涌现出了“唐裕贵零彩礼嫁女”“唐士军放弃外地高薪工作回家孝敬瘫痪母亲”等先进事迹。
5.赖克明(驿前镇):他是驿前镇驿前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带头践行移风易俗工作,做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他积极履职尽责,科学制定理事会活动章程,并积极组织“高考优秀学子座谈会活动”,大力传播移风易俗先进典型事例。他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合理处置村民补偿款问题,有效解决村民矛盾纠纷。他还积极邀请乡贤企业加入“移风易俗”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常态长效开展。
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