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祭祀之古坛场(二)

《辞海》均未见“古格”一词,似是古西域之路有一“古格王朝”,位于西藏玛旁雍错圣湖西 天瑶池周边,公元10世纪至8世纪,人口有10万之众。说明古源得名的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格于成例。”李白诗云:“古老向予言,言是上留田”,今古源附近有个留田村,原是古源的一个大村庄。陆游诗云:“箫鼓相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耆老相传,古源又似与万灵山石刻的岩符及其古老的传说有关,也许古格民间口语中不顺口,后世俗称古文、古源。民谚云:

古源,古源,古文之源;万灵,万灵,万物之灵!

万灵山原名大岩排,在民间方言中,岩与眼有点同音,在口语中大岩,大眼谐音取义,有时又把大岩说成大眼。相传,古时该山无处不洞,无洞不奇,一次地震把大岩排震碎得百孔千疮,洞穴不复存在,到处是横七竖八的巨石。万灵山得名有二:一是满山遍野均是绢云母矿藏,耀眼的银光使古人感到神奇;二是万灵山不高,约在海拔400~ 500米之间,是古代先民观测天象的最佳坛场。每当雨过天睛,万灵山常出现彩虹或日晕,彩虹贯地,天上人间蔚为壮观。有一次,时值雨过天晴的中午,笔者陪同时任广昌县人民政府县长李晓浩先生及赤水镇党政负责人登临万灵山考察,此时,太阳位于万灵山上空中心位置,四周出现了七彩大光环日心中央,光华灿烂,随同采访的广昌电视台记者,当即拍摄了这一美妙的日晕奇观。李晓浩先生当即用手机与广昌县政府机关的值班人员联系,问:县城上空是否出现了类似的天文景象?回答是否定的。这说明万灵山能看见的天文现象,其它较为平原的地区就不一定能同时观赏到日晕这样的美景。的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万灵山出现如此美妙的天文景象,并非天神变异作祟,而是日光通过云层中的水晶时,折射而形成的光学现象,围绕太阳成圆环,带有彩色,通常颜色不明显。日晕常被看做天气变化的预兆,可称风圈。古代先民对于天象的变异则认为是某种超级神灵的主宰;加之,绢云母石矿晚上银光四射,更增加了远古先民对万灵山的神秘感。于是,此山便成为古人崇拜各种自然力和自然物,祭天祭地的灵山圣山,并逐渐演化为综合祭祀坛场。如同泰山是古代中国的神山圣山,泰山封禅,也缘起对山神的崇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