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的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一项惠泽百姓的民心工程、百年工程。2017年以来,广昌县对照4年度20.6万亩的既定建设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建管机制,快速高效推进,高质量完成前三年度项目建管任务,2017-2018年度项目均获评全省绩效考评一等奖,2019年度项目获评全省绩效考评二等奖。
一、基本概况
根据省市计划安排,广昌县2017—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共20.6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69.6%,建设资金总计6.18亿元。
2017年度项目计划任务4.2万亩,涉及全县10个乡(镇)21个村,项目实际建设完成4.1923万亩,其中新增耕地1147.2亩。
2018年度项目计划任务5.95万亩,涉及全县8个乡(镇)25个村及1个垦殖场,项目实际建设完成5.9776万亩,其中新增耕地915.32亩。
2019年度项目计划任务5.45万亩,涉及全县11个乡(镇)36个村,项目实际建设完成5.9776万亩(超计划任务3139亩),其中新增耕地969.01亩。
2020年度项目计划任务5万亩,由于前三年共建设完成15.9338万亩,剩余计划任务4.6662万亩,故2020年度项目实际设计规划建设面积4.7092万亩,涉及10个乡(镇)46个村;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六大工程;项目于2020年10月9日启动开工,于10月中旬正式全面开工,截至目前,项目工程已基本完成,且已完成项目单项工程验收。
二、主要做法
1.组织协调有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每年定期召开总结表彰暨工作动员会及县委人大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领导小组会议、专项调度会议等,部署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及时调整成立由县委书记亲自挂帅的县级领导小组,成员由县农业、财政、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及有关乡(镇)主要负责人担任,并下设办公室于县农业农村局,从成员单位抽调6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负责做好日常工作。乡(镇)一级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组建高标办,落实人员队伍和工作经费等,各项目村组建立项目质量工作小组,抓好沟通衔接和质量巡查,在全县上下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镇村负责”的良好工作格局。
2.设计施工相统一。在全省率先采取EPC管理模式,将4年建设任务打包为一个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确定资质高、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按照全县一盘棋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由江西省建工集团和中电建勘探设计院联合中标,做到设计与建设相统一,有效破解设计施工脱节、工程碎片化、施工推进难、质量难保证等问题。同时,按照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建设思路,要求设计单位蹲点现场,充分征求当地干群意见建议,因地制宜,对水源、水渠、机耕道等一并设计建设,实现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一体化,确保灌溉体系更合理。
3.工程建设高质量。该县按照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明确整村推进、集中连片的建设思路,采取由群众自主申报的方式,对干部积极性强、群众意愿高的村组优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项目区尽可能集中连片,有效解决项目建设碎片化问题。施工单位以建设一流工程、群众满意工程为目标,高标准定位、高标准施工,投入600余万元购买钢模设备,对全县所有项目区输水灌溉渠道全部采用双面立钢模板现浇砼衬砌,极大提高输水渠道的输水与抗渗能力及使用寿命。施工过程中,发挥县高标办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和项目村质量监督员的监督作用,加强工程质量巡查,重点把好施工材料质量、施工工序、施工队伍“三道关”,确保工程建设高质量。
4.项目建设快推进。成立高标农田项目监察警务室,从严打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欺行霸市、垄断建材市场以及镇村干部插手干预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同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纳入县政府挂图作战推进表实行按月调度,并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督查”督查调度、工程实时监理、项目建设约谈等机制,督促项目监理中标单位安排15名监理技术人员长年分片派驻项目村全方位开展工程监督,全力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实行奖优罚劣,对成效显著的乡(镇)给予表彰,对工作进度缓慢的乡(镇)限期整改,对限期整改不到位的启动问责机制。
5.管护机制常态化。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和“市场化运作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明确由项目区所在村委会为管护主体,由县财政按15元/亩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按每1000亩聘用1-2名的标准配备管护人员进行常态化管理,确保工程建后管护到位。县高标办按季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年度管护资金拨付依据。今年以来,还率先探索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出台市场化运作方案,明确高标准农田等5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护标准、范围等,并通过社会购买服务方式,引进成熟运营管理公司省水投公司进行为期10年的全方位管护,县乡按月巡查、按季考核,打破原有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尴尬角色,真正实现全县高标准农田即建即管、作用发挥的目标。
三、取得成效
1.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
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级和等别均得到提高,如2019年度项目区经改造后平均质量等别由建前8.6提高到建后8,提升了0.6个等别,平均质量等级由建前4.9提高到建后4.6,提升了0.3个等级。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为全县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出贡献,2017-2019年度共增加新增耕地面积3031.53亩。生产条件和农田质量的改善进一步促进了农作物的生产能力和产量提高,据统计项目区实施投产后粮食作物亩均年增产45公斤。
2.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三化”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了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六大工程,不仅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了灌溉保证率,而且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业效益。“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有效提高了农田防汛抗旱能力和农业机械化程度,土地集中流转率达80%以上,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沟渠的修建使得农田的用水得到了保障,节约了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涵养了水源,沟渠的拓宽增加了灌溉蓄水的能力,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机率,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通过建后管护,避免了因生活垃圾、淤泥等堵塞灌溉用水而影响灌溉及水质,美化了项目区生态环境,提高了项目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4.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得农田的生产质量提高,灌溉水源得到保障,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产量也随之增加,加上运用机械化的劳作方式,使得生产成本降低、农业增产增效,也使农村的劳动力从土地解放出来可以外出打工,促进了农民的收入不断上涨。
县农业农村局 2021年3月8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