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剧之乡”的传承故事
□夏海清 本报记者 万磊
近日,新建区昌邑乡获评2021—2023年度“江西省民间戏剧之乡”称号。昌邑乡因昌邑王(海昏侯)刘贺而得名,人文底蕴深厚。昌邑乡号称南昌“戏窝”,自古就是戏剧之乡,昌邑民间剧团演出下河调的历史已有五百年。近年来,昌邑乡以发掘本土文化为基点,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致力于让昌邑戏剧成为昌邑乡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品牌。
昌邑戏剧起源于汉代刘贺
昌邑戏剧起源于汉代,刘贺让自己从北方带来的歌女前往昌邑附近村庄,为当地百姓表演。这些北方歌舞与昌邑当地的湖歌水调、拉纤歌唱、民间喝彩词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鄱阳湖边独特的词牌调门。岁月流逝,这种民间水调又转化成长调拖腔的民间小曲。每逢年节习俗、农闲季节,昌邑乡总是东村唱罢西村和,一家起唱百家随。后来这种民间传唱便形成了采茶戏的雏形下河调。
采茶戏初始的表演形式由新建道情戏和灯戏(下河调)发端,早年的表演形式多为乡俗节日两人对唱,经过明代戏曲大师魏良辅改良,培育出一种委婉动听的“水磨腔”,即采茶戏原始唱腔下河调,逐渐成为本地民间采茶戏“三脚班”的初始唱腔长调。清朝道光年间,民间的采茶班艺人和小型的民间戏曲演出团队便在各地游走传唱,并在原“生、旦、丑”角色中,逐渐增加了老生、花脸、老旦等角色。采茶戏的演唱形式渐趋丰满,人们喜爱的程度不断加深。
“通过人们的口口传唱,让我们昌邑的戏剧文化得以流传至今。”昌邑乡文化馆馆长金小燕表示,近年来,昌邑乡政府高度重视戏剧的保护和传承,目前征集各种民间剧本60余册,资料400余件,走访老艺人110余名,举办戏曲学习活动360余次。昌邑乡按照“继承、引进、发展、提高”的8字方针,使这种传统艺术得到传承发展,戏剧传唱的感染力不断增强。
设立下河调、走马灯传承培训基地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昌邑戏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邑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下河调(采茶戏)与走马灯艺术活动。据了解,2013—2020年间昌邑乡共开展下河调(采茶戏)与走马灯艺术进校园310余次,进社区260余次,进村450余次,共演出各类下河调(采茶戏)与走马灯制作节目660余个,观众达110万余人次,举办下河调(采茶戏)与走马灯艺术传承人培训班320余期。“通过系列推广活动的开展,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昌邑戏剧文化,让昌邑戏剧在传承中发扬光大。”金小燕说。
“能获得‘江西省民间戏剧之乡’荣誉称号,与我们的创新发展是分不开的。”金小燕表示,近年来,昌邑乡努力构建全方位农民剧团服务模式,支持农民剧团发展,鼓励各剧团“走出去”,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来乡指导,在服务点开展辅导、培训,不断壮大全乡民间戏曲艺术队伍。乡政府还联合高校优质师资力量,设立非遗(下河调、走马灯)传承培训基地,进一步拓宽非遗项目的发展路径,扩大非遗项目和戏曲艺术影响力。昌邑乡还举办了“昌邑乡下河调会演”活动,塑造区域性民间戏曲艺术特色文化品牌。昌邑老戏艺术作为“活”的文化传统,深植于昌邑这片沃土中,逐步形成为真正“接地气”、受百姓欢迎的特色文化品牌。
据了解,近年来昌邑乡还在不断加快下河调(采茶戏)文化村建设,将成立“昌邑乡下河调发展基金会”,进一步打造和推广昌邑戏剧文化品牌。
请输入验证码